close

【經濟日報專訊】上Facebook(fb)與人有意見分歧爭拗,見怪不怪,有沒有想過當中的原因或與fb猶如酒精有關?fb不止令人上癮,有研究更指可降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,說話更大膽,在fb得罪人,原來猶如發「酒瘋」!

fb愈來愈盛行,根據網絡機構Pingdom去年的調查,全港53%人口擁有fb帳戶,排全球第二,僅次於塞浦路斯。

在fb掀起的罵戰,近年屢見不鮮。小至好友因意見分歧致唇槍舌劍或不同藝人的歌迷或影迷網上對陣,大至可引起全城哄動。本月中,一名中大內地生張文昌,因在fb對「光復上水」的活動有意見,與港人展開對罵,他留言批評港人是「港狗」,最終遭全城聲討。

罵戰連連 抨擊理所當然

在fb發表意見以至「反面」收場,網上有不少真實故事,有網民指妹妹在fb貼了一張吃魚翅相片,他留言指吃魚翅危害鯊魚,最後演變成罵戰,兩兄妹在fb「斷絕關係」,相見時也面左左。他事後反思,指若兩人面對面討論,則可能早已「收聲」。

本月加拿大一名15歲少女Amanda Todd因被網上欺凌而自殺,她於網上誤交損友,裸照在fb流傳,她是受害者,卻有「我想她死」等的涼薄留言,變相推她走上絕路。若面對面,這些說話又會否說得出呢?

fb已成為全球上網人口的生活一部分,fb上的行為亦成為研究對象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匹茲堡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,fb降低了人的自控能力。

大部分人希望透過fb提升自我形象,渴望別人給自己「讚」,令自我感覺膨脹,亦令自控能力變低,抨擊與自我觀念不同的人,變得理所當然,研究指這有如喝醉酒的人,才會做的事。

英國林肯大學研究則指,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,會受兩人身處的實際距離所影響,距離愈遠愈容易表現得不禮貌,例如兩人面對面說話,即使不認同對方意見,通常也只會理性反駁,表面仍然有禮,但在網上,雙方的距離感甚遠,容易出現無情攻擊。

成癮嚴重 12%人難遠離fb

事實上,fb上失去自控能力,被視為「fb成癮」(Facebook Addiction Disorder,簡稱FAD)的其中一種徵狀,全球fb人口中,相信有不少已有成癮問題。2010年,有機構調查針對網民對社交網站依賴度進行調查,結果48%受訪者表示起床後的第一件事,便是查看fb,12%受訪者更表示,不上fb的極限只有兩小時,每兩小時便要查看一次fb的最新內容。挪威一間大學最近更設立測量方法,方便市民量度自己是否fb成癮(見表)。

fb成癮症更成為熱門心理病態研究對象。除了自我感覺膨脹,減弱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外,哥倫比亞大學及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也顯示,花費較多時間在fb上的人,通常在體重控制、理財、處理信用卡帳單等方面,自我控制能力同樣較低。

fb成癮的人,會以追求fb朋友數量為目標,但這數字的盲目追求只反映缺乏處理孤獨的能力。作家William Deresiewicz在《孤獨的終結》一文中指出,網絡一代失去享受獨處的能力,只要沒有同伴,他們便會感到不安,無法安寧。

台女直播自殺 網友「讚好」

2010年美國馬里蘭大學發起「24小時不上綫」研究,要求200名大學生在一天內放棄使用所有媒體設備,包括電視、電話、電腦等,結果最多人投訴因無法使用電話和fb,導致非常沮喪,有學生更稱感覺全世界只剩下他一個人,猶如被放逐。

誠然,fb的好處不少,除可增加人們發表意見的渠道,亦可讓多年不見的舊朋友重聚、朋友間聯絡方便、更有不少成為情侶夫妻。但也有不少人反而不自覺地被fb掌控情緒及人生,令人情味變得更薄弱。

今年3月,一名台灣女子於家中燒炭自殺,死前在fb「直播」1小時,包括留言「房間都是煙」、貼上炭盆照片等,她的fb朋友看到留言,卻只是留言勸阻,無人報警,更有人對照片「讚好」。若然科技進步,社會人情味卻倒退,又有何意思?

意見: 深知FACEBOOK有禍害, 我早已全身退出FACEBOOK了. 這種病態的社交網絡真的令人上癮, 並且受害.

       希望有多點人都先知先覺吧.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facebook 社交 社交網站
    全站熱搜

    海闊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